國內疼痛領域首個重度垂直平臺“疼痛在線”上線
“這是我們疼痛醫學界的一件大事,更是疼痛人的喜事?!苯裉欤?月28日)上午,令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疼痛專業委員會主委、中華醫學會疼痛分會前任主委樊碧發教授興奮和激動的喜事是——國內第一個重度垂直移動醫療“疼痛在線”宣布誕生。這是一個不給醫生補貼,不以討論病例作為與醫生的粘性,融合醫生集團與互聯網+思維,構建醫師傳幫帶圈子的師徒社交關系,基于圈子的分級診療和多點執業、醫教研共享平臺。
據報道,英國一項涵蓋了全球14個國家7000名成人的“全球疼痛感”調研顯示,全球65%的成年人每周都要遭受身體疼痛的困擾,其中97%的澳洲人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到疼痛,但70%的人認為疼痛是生活的一部分,34%的人認為疼痛是軟弱的象征。中國受訪者的疼痛比例為94%,其中73%的人了解疼痛的原因,但一半人不知對癥下藥。疼痛被現代醫學列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已經成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
樊碧發教授介紹,目前疼痛醫學在臨床上主要針對慢性疼痛,患者多為神經病理性疼痛、肩頸腰腿痛、腫瘤性疼痛等。近年來,隨著衛生部227號文件的頒布,大量的疼痛診療科和疼痛診療中心作為新型科室出現在我國各級醫院,顯著提高了疼痛患者的生活質量。疼痛學科作為中樞學科正在整個醫學領域中占據越來越突出的地位,一支具有相當規模和學術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已經建立,全國二級以上醫院大多開展了疼痛診療工作。
而在縣級醫院,疼痛科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辦公室主任任莉梅介紹,不少縣級醫院一方面缺乏疼痛科的技術力量,另外一方面是院長的支持力度不夠,因為疼痛科目前還算是新型科室,院長可能會猶豫,對科室的發展抱觀望態度。
來自縣級醫院疼痛科的主任們證實了這一說法。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疼痛科主任丁輝有說,成立于2010年的疼痛科最大的困難就是人才,因為疼痛科的收費項目沒有明確,只能往神經科、麻醉科上靠,既不規范,也不利于學科發展,更不足以支持人才發展。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疼痛科主任繆繡華也說,疼痛科是一個新的領域,起步比較難,老百姓也不了解,專門過來看疼痛的病人還是少。該科2010年開始建設,目前疼痛科的技術能開展的都在開展,經過5年的發展,目前擁有床位15張,門診量也只有每天十幾人次。雖然困難重重,但丁輝有相信,疼痛科是朝陽科室,前景廣大。
“疼痛在線”由疼痛學領域泰斗、醫學傳媒、互聯網領域資深運營團隊共同研發。其產品核心是通過醫生師徒社交圈帶動學科人才建設,尤其是針對縣級醫院的學科人才培養,將若干師徒圈變成合縱連橫的小型醫生集團,重構醫療資源。以縣級醫院為節點,一張名師高徒的學科醫生地圖能夠讓患者輕松找到急需的專家或者專家培育出來的所在縣級醫院的高徒醫師。最終,因為“十病九痛”的疼痛這一顯著生命體征,因痛就醫,疼痛有望成為患者就醫的一個巨型入口,“疼痛在線”變身為一個強大的分診平臺。
疼痛在線CEO張天雄介紹,所謂“重度垂直”,有四個方面的含義:
醫改政策垂直執行。國家醫改政策引導優質資源下沉,逐步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
醫生資源垂直聯盟。在韓濟生疼痛醫學研究院的戰略合作親密支持下,將把全國的疼痛醫生跨區域、跨城市、跨學科的重度聚集起來,成為中國最大的疼痛醫生聯盟。
患者需求垂直訴求。醫療服務需求的特點是縱向衍生;基數大、不好治、必須治、頻次高。
互聯網+垂直運用。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傳統醫療效率、優化資源、改善體驗;打造一站式完整閉環醫療服務體系。讓廣大醫生和醫生之間、醫生與患者之間更快捷合理地鏈接、分享、互動。
中國醫院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郭云沛說,目前我國互聯網醫療的整體業態中,綜合平臺多,專注單科建設的少;熱衷飛刀飛診走穴的多,垂直下沉、扎根學科科室建設、培育提升基層臨床能力的少。疼痛在線正是后者。這既是一個可喜的嘗試,也是新的挑戰。
同樣激動的還有中國疼痛學科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濟生,他不僅親筆為疼痛在線題字,還高度評價“疼痛在線”是一家高質量的網絡公司,能調動媒體和企業巨頭的力量;而中華醫學會和中國醫師協會是疼痛醫學專家匯聚的場所。兩者聯合,力大無窮,可以把疼痛醫學界同仁為民除痛、普濟眾生的愿望更大規模地體現出來。
“為民除痛是醫師天職,免除頑痛是人民權利?!贬t生集團和互聯網+,讓世界沒有疼痛。